南方影展系列活動
2008初夏回味‧好南方

目前分類:南方旅影頻道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境之南.公路上 -- 訪魏德聖後記

鄭秉泓

 

十月的某一天,接獲南方影展來電,問我要不要訪問他們今年「嚐新.新導演」專題的兩位導演 -- 魏德聖與林書宇。這還用問嗎?就算我再宅再忙再混再怎麼懶,當然要排除萬難去訪問這兩位導演。掛了電話之後,我很興奮地開始準備、設計各類問題。由於專訪魏導的時間訂在十一月十六日,比預計專訪林導的十一月底整整早了兩週,所以我立刻上網訂了《賽德克.巴萊》劇本書及《小導演失業日記》,同時也上Google雅虎鍵入關鍵字「海角七號 訪談」、「魏德聖 訪談」密集搜尋魏導的種種資訊……。我想從八月底開始,魏導大概已經被一群訪問給弄到快麻痺了吧。當下就生出一個雄心,我要設計別人還沒問過的問題(汗)。

 

經歷十月底高雄電影節天昏地暗的兩週趕片地獄,時間飛速來到了十一月十六日。那天的行程還蠻趕的,我下午三點先是與徐漢強導演(今年以新作《匿名遊戲》入圍南方華語競賽劇情類)在大遠百誠品有一場對談,稍後再趕去台南國賓影城主持《七月天》的映後QA,同時也得插個空隙專訪魏導,當晚則是參加南方獎的頒獎典禮。

 

老實說,魏導的當日行程真是緊湊得嚇人。他那天剛自香港返台,就馬不停蹄配合影片的宣傳活動,先是前往台南國賓影城出席南方影展《七月天》的映後座談,再來還得趕去南投出席信義鄉農會舉辦的《海角七號》露天放映活動。在這樣滿滿的計畫中硬要擠出時段來作訪談,就是我們必須很殘忍地「詳加利用」前往台南時近一個鐘頭的公路時間,在魏導不斷的咳嗽聲與看起來強烈精神不濟的倦容裡,勉強完成這段帶著「超現實色彩」的難得專訪。

 

我首先問魏導為什麼會找黃志明當監製?再問魏導喜不喜歡侯孝賢早期的鄉土寫實愛情片(例如《就是溜溜的她》)?《七月天》以及其他短片是否有機會趁著「海角熱」發行DVD?當初接任豆導製作的趨勢劇《求婚事務所》第六單元「克拉瑪對克拉瑪」的導演工作,除了當成接Case賺錢之外是否有得到與以前拍電影不同的經驗?《小導演失業日記》充滿一股憤怒感,那個小導演算不算是「阿嘉」的原型?《海角七號》與計畫中的《賽德克巴萊》、改編王家祥《倒風內海》的三部曲對於台灣本土史觀有一股浪漫情懷,這是否與魏導自己的宗教信仰有關?在台灣要拍時代史詩劇要克服的技術性問題非常多,擔不擔心接下來會遇到的諸多問題?許多人認為《海角七號》一再打破台灣影史紀錄是僥倖是個案,導演自己對於海角熱是否能延燒到後續國片上映、發行及新案子的開拍有什麼樣的看法,而《海角七號》盜版猖獗、未授權的周邊商品氾濫、劇中角色剩餘價值被持續掏掘又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對於魏導來說似乎都不太有趣,與坊間數十篇專訪的同質性太高,加上他又過於疲倦,以致提不太起勁去回答,偶爾還會陷入些微的恍神狀態(我自己偷偷觀察的結論)。我得到的答案,應該說都在意料之中。事實上,最近因為接連訪問了好幾位中外導演,重新回想起來,總覺得無論自己的提問還是魏導的回答,都帶有某種「標準作業程序(SOP)」的意味。不過當魏導回答對於海角熱延燒的個人看法時,忽然出現了一個「爆點」。

 

他的音調瞬間開始上揚、語氣也急促起來,說他實在受不了台灣媒體怎麼無聊到連陳雲林在中國看過海角盜版碟都要來電詢問他個人意見,這到底是怎麼了……。此時此刻,這輛車前座的兩位南方影展工作人員一個專注地開車、一個忙著聯絡影展行政事宜;後座的徐導跟友人則是安靜到讓我忘了車裡其實坐了六個人;情緒有點激動的魏導,那有點戲劇性的音量起伏,在整個空間中發酵出一股奇異的超現實氛圍。

 

我總覺得,那幾分鐘的魏導,跟這陣子出現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籌拍《賽德克巴萊》理念的魏導,有那麼一點不同。變得比較尖銳、比較狂傲、比較cynical,那種感覺有點像是從公眾人物瞬間變成一個真實的平凡人,有點情緒化地對著你抱怨一些日常五四三。不過這樣超現實的氣氛很快就打住了,魏導以一句「抱歉我好像拉著你拼命抱怨」順勢下了台階,我們也恢復正常,繼續原先標準的一問一答。然後,我把話題轉到了《賽德克巴萊》的參考資料上。

 

我問魏導,他擔不擔心萬仁已將鄧相揚的書改編成公視文學劇《風中緋櫻》搶了個機先?另外就是基於此題材本身的爭議性使然,他在蒐集資料時除了邱若龍當年提供的靈感來源,是否還有參照如鍾肇政的《馬黑波風雲》等其他名家著作?而他傳說中的「封刀之作」--「倒風內海三部曲」除了取材王家祥的同名小說之外,《熱蘭遮城日誌(記)》之類史料對於他當初寫這個劇本有什麼樣的幫助?魏導這時眼神總算亮了一下,笑著說「你居然知道《馬黑波風雲》,這個很久了耶」,其實這時我的內心OS也在偷偷迴響著「魏導真是比我想像中還要讀了更多的書」,不過這些話說出來未免太狗腿太諂媚了點,我還是決定用傻笑帶過就好。

 

魏導的確在腦海中塞了滿滿的夢,看起來好似在空中畫了一座接一座巨大夢幻的城堡。但他的強項與他的優勢,在於他很務實。他說無論王家祥還是鍾肇政也好,邱若龍還是鄧相揚都好,那些東西提供的僅是參考,他編寫劇本時一定要經歷將之轉化為自己東西的過程。那些戲劇性的轉折與元素,必須以普世情感作為最大公約數,必須以大眾口味去表現出來。他口沫橫飛開始說了起來,為什麼《海角七號》要參加小得不能再小的日本海洋影展及夏威夷影展,這可是有策略的。就跟片中每個角色的身世背景種族設定一樣,在創作的同時必須顧全操作公關行銷的可能性與便利性。魏導一再強調,拍片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要考量精算過,然後要堅持住,千萬不能妥協。《海角七號》之所以敢投下新台幣五千萬的成本去做,也是大膽以《功夫》全台票房為標的去算出一個比例的結果(如果把台灣院線主流與非主流的電影用8020法則來分析,魏導認為一部國片應該有6000萬新台幣的票房潛力)。接下來魏導開始講解所謂「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帶給他與《海角七號》的啟發,笑著說他失業在家可不是養魚、寫劇本、天天發怒、發夢、寫寫日記而已……。

 

我順勢詢問魏導對於國內輔導金的看法。魏導顯然不吐不快,表示他對於台灣輔導金一直有很多意見,可惜對許多官員說過很多次,卻都沒有被採納。他建議新聞局應該廣徵優秀企劃案,例如每年選出十件,每件按照企劃書裡所提預算的「固定比例」發予「前置發展補助金」(例如兩千萬的預算就發予兩百萬的補助金)。獲選簽約的案子必須在期限內正式開拍,如果做不到就必須照規定罰錢;預算規模倘若在開拍後與計劃書中差距過大(比如拿了兩百萬,卻沒依約開拍一部近兩千萬預算的影片,而是開拍一部五百萬的小製作),也必須受處分。

 

輔導金縮水剩下影片總預算的十分之一,還三不五時祭出罰錢處分規範,魏導這套辦法看似嚴苛,真正的輔導重點卻是放在企劃案獲選之後,由新聞局協助募資的相關策略及種種配套措施上頭。那不只是搞創投、搬出行政院國家開發基金、或是像金馬舉辦「合作製片會議」這類檯面上的簡單補助或是投資,台灣的輔導金政策應該從軟體到硬體徹底整合,新聞局、文建會與財政部等有關單位應該配合國內現有的影視相關資源,「跨部會協商」出一個從投資製作發行放映以及觀眾買票都有辦法抵稅減稅的積極性方案,同時也培訓國內導演與製片必需要具備「直接面對金主」的野心與膽量等實戰經驗。

 

魏導的腦內輔導金大計,的確比隨便丟出一本企劃書經過口試就有五百萬一千萬入袋的現階段輔導金政策或是各類影音專案補助還具挑戰性,簡直像是把創作者放到一個荒蕪的產業森林,雖然給了你一個救命袋,但距離森林出口顯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林中有猛獸有毒蟲虎視眈眈,還有急流……。但我相信這樣的嚴苛,其實是來自魏導前幾年四處奔波《賽德克巴萊》籌資計畫卻告失敗,最直接也最深刻的自我覺悟過後的經驗分享,誠懇而且善意。

 

輔導金的話題還沒結束,車子卻突然停了下來,台南國賓影城就在眼前。我們下了車,繼續邊走邊聊。我問魏導「這十幾年來影響你最深的導演是誰?」

「當然只有楊德昌。」

「還有其他導演嗎?」

魏導搖了搖頭。

 

因為《七月天》以及其他短片無法事先提供DVD給我先看(我只在金穗獎看過《黎明之前》),所以我主持魏導的映後座談主持得有點心虛。一直到了兩個禮拜之後,我才在南方影展的高雄場次真正見識到魏導早期作品的魅力。

 

《夕顏》、《對話三部》、《後旋踢》、《黎明之前》四部短片連同16釐米長片《七月天》,不約而同被賦予了一個共通的核心命題,故事中的主人翁各自提出了對於自身生命歷程的一個自我檢視。《夕顏》裡的老婦藉由寫日記的方式與死去的丈夫、往日的自己對話;《對話三部》描述一對聽障男女在人生中三個愛情階段的不同「對話方式」;《後旋踢》以舞台劇形式呈現一名女子幼、青、熟、中、老等不同階段的心性狀態;《黎明之前》中死去的兩女(母與女)兩男(父與家裡僱工)即使來到冥界,仍無可避免地墜入宿命般交相纏繞的愛恨網絡。至於充滿一股莽撞、暴烈、草根氣息的《七月天》表面上在講徬徨少年「成家」因父喪而意外從當地幫派兄弟中尋求認同的青春成長經歷,卻在思索、批判兩性傳統價值觀、父權體制與國家機器之餘,精巧地將不同世代卻殊途同歸的悲劇性宿命論串連成一頁傷感的詩篇。

 

於是,我想起魏導每每不厭其煩在訪談中一再強調的,《海角七號》七封情書所關乎的故事緣起。原來早在創作短片伊始,魏導即持續關注個體生命歷史源頭此一母題,透過各樣的情境與變奏,去呈現國族歷史脈絡下因世代歧異所導致的種種荒謬;透過原點去發展、推動劇情架構的邏輯性,去經營作品的感情成份,去完成作品最後的意義。我相信,這樣的野心與氣魄,這樣的誠懇與寬容,來自魏導的堅定信仰。《海角七號》是魏導所畫出的第一個圓,儘管略見粗糙與斑駁,卻是台灣電影史上充滿意義的追尋與完成;而我相信,即將在2009秋季開拍的《賽德克巴萊》,會是格局上更為巨大的另一個圓。

 

望著銀幕上《七月天》尾聲那憤怒又無奈的一片大火,我心底湧現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思緒忽然又回到兩週以前在公路上專訪魏導的短短一小時,他在車上疲倦、恍神、又有點情緒化的模樣。多麼超現實呀!

 

對了,專訪的錄音由於我個人的操作失誤,錄了整整一小時無聲的空白檔案。在此向魏導致歉,我說要把您的輔導金整理成一篇比較有系統的文章,大概只能留待下次再有機會了。

 

 

(非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南方影展「嚐新.新導演」林書宇專訪(節錄版)

時間:20081129 13:40-15:10

地點:高雄電影圖書館

訪談、整理、錄稿:鄭秉泓

 

 

林書宇出生在台北,整個小學期間在美國成長,國、高中則是在國立新竹實驗中學就讀,雙語教育環境多少影響他往後作品中不同於台灣新銳導演的觀點與視角。他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是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的16釐米畢業製作《嗅覺》,該片曾入圍第34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並獲得台北電影獎劇情類佳作及第21屆金穗獎短片佳作的肯定。

 

退伍之後,林書宇前往美國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電影製作研究所進修,畢業製作是一部以16釐米拍攝,片長七十分鐘的劇情影片《跳傘小孩》,該片以紀實般的質感呈現他個人對於當地小留學生的觀察,曾入圍第21屆溫哥華國際影展龍虎榜競賽單元,也於台灣第三屆純十六影展中映演。

 

返台之後林書宇為了更清楚台灣電影的作業環境,開始接任副導演的工作,包括鄭文堂的公視連續劇《寒夜續曲》、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周美玲的《刺青》、鄭有傑的《一年之初》與《陽陽》等。2005年的短片輔導金作品《海巡尖兵》可說是他累積實務經驗之後一次充滿爆發力的成果展示,除了再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更獲得台北電影獎與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的肯定,同時也成為南方影展最高榮譽「南方獎」至今所頒予的唯一劇情片。

 

2008年,林書宇完成個人首部35釐米劇情長片《九降風》,這部電影在開拍之前已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優等劇本奬」及國片輔導金「新人組」五百萬的肯定,完成之後在當屆台北電影獎中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新人獎及媒體推薦獎,同時也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本、最佳剪輯及年度台灣電影三項提名。

 

本屆南方影展「嚐新.新導演」專題特別放映了林書宇的首部35釐米劇情長片《九降風》以及《嗅覺》與《海巡尖兵》兩部短片(《跳傘小孩》因片中音樂版權問題無法放映),讓觀眾有機會更進一部深入這位新銳導演的創作核心。

 

 

問:導演您好,今天很高興能藉著南方影展在高雄場開幕的機會與您見面。首先可否請您談談從學生製作(《嗅覺》、《跳傘小孩》)到專業短片(《海巡尖兵》)再到正式長片(《九降風》)拍攝,其中最大的差異所在?

 

林書宇(以下簡稱林):最大的差別當然是技術上越來越純熟。拍一部電影畢竟不是單單一個人的事情,團隊的專業成熟與否,對於作品的完成會加分許多。比如《嗅覺》的團隊都是同班同學,大家拍攝時一邊摸索一邊成長。我會覺得《嗅覺》與《跳傘小孩》因為是學生作品,所以會比較沒有包袱地創作,不知道什麼是對錯,不知道什麼是好壞,就是心中有一個粗略的印象、概念後,直接去做,沒有考慮到太多觀眾的因素,沒有太去在意拍完後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到這個作品。總而言之,就是純粹為了創作而創作。

 

當然,漸漸的多少會開始想去證明,自己能做到、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也可以說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隨著經驗的累積與野心的增加,我會開始考慮更現實的問題,比如去思考資源有多少、經費有多少、自己該做到什麼地步。

 

以《跳傘小孩》為例,它沒拿到輔導金,但因為有畢製壓力,所以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當時用16釐米底片,器材是學校提供的,有部份工作人員是加州當地的業界人士,它與《海巡尖兵》花的錢其實差不多,不過它是六十分鐘,一個半長不短的長度。其實那陣子有很多新銳導演的片子都在這個長度,例如《七月天》、《起毛球了》、《城市飛行》、《石碇的夏天》等等。大家都想拍長片,都努力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可以拍長片,所以我們硬是用短片的經費、模式,去拍出一部長片。這有點「打腫點充胖子」,經費不夠還要硬衝,妥協再妥協,從中試圖找到一個方向,當然成果並沒有那麼成功。

 

《海巡尖兵》則是故事在我心中想了很久,然後為了配合短片輔導金的期限而去把劇本趕出來。我拍《海巡尖兵》時就堅持用35釐米底片來拍,堅持杜比混音,因為我當時會覺得,我不應該是到了哪天要拍正式的劇情長片時,才真正首度去接觸這些東西,我應該在拍攝短片時就已經對它們熟悉。這算是一個經驗與力量的累積與分配,也可說是為我自己未來拍攝長片時鋪路。

 

短片跟長片在拍攝心態上比較大的差異,其實在於體力與精神的分配。拍短片像是短跑,處於衝刺、爆發的狀態;但拍長片不一樣,我不能衝一衝、如果生個病就休息一下、再繼續衝……,我必須像是在跑馬拉松,各個環節都需要更細密的規劃。

 

不過,對我來說有一點是從來沒有改變的。那就是在思考上,以及品味上,我始終靠著直覺去創作。

 

 

問:您先後擔任過蔡明亮、鄭文堂、鄭有傑、周美玲等導演的副導,從分鏡討論、選角、勘景、各樣協調等前置工作都參與過。這類經驗對於您拍攝《九降風》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林:我跟鄭有傑因為很熟,所以我跟他合作時,會比較像是他的鏡子,不是去提供他意見,而是擔任一個讓他「自我對話」的管道。其實很多導演包括蔡明亮,都需要身邊固定有人去擔任這樣的工作(有時未必是副導),聽他講,讓他抒發、讓他釐清自己的想法。

 

身為創作者,最重要的挑戰就是該如何去實現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我想執行能力與經驗,就是關鍵所在。《嗅覺》明顯就是缺乏經驗,因為大家都是學生,都還在摸索。而後來的副導經驗,讓我比較知道該如何與工作人員溝通,甚至有機會去挖掘許多連導演也未必能理解的工作人員心態。副導的歷練其實是讓我理解一個團隊的重要性,讓我更常去思考,自己該如何帶領這個團隊,讓每個工作人員都願意配合我,去達到他們自己能力上的百分之百,而不是打了折扣或便宜行事的。

 

有了副導歷練之後,我再去拍攝《海巡尖兵》,成品在完整性與完成度上自然會更接近我腦袋中的想法。然後這類副導經驗,也讓我對於劇情長片的拍攝不至於太陌生,我會比較清楚每個流程,這當然對《九降風》的拍攝幫助很大,至少我不會太過恐慌。

 

 

問:《九降風》的劇本您先是寫出厚厚一疊相當完整的架構與分場大綱,然後交給蔡宗翰去發展對白動作,編寫成正式的劇本格式。我個人很喜歡開場與收場都以棒球來破題,非常大膽,而且執行出來的成果也相當成功。請問最初構想就是這樣嗎?是否經過一再修改?

 

林:發展劇本的前半階段的確是這樣,但接下來我跟蔡宗翰來來回回相互修改、討論、爭執、嘗試說服對方,基本上就是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我記得以棒球來開場跟收尾的敘事方式,當初在申請輔導金申時有被評審質疑它的商業元素是否足夠,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那時與評審的對話過程,現在想起來還蠻有趣的。

 

 

問:台灣電影圈的另一個問題是,能策劃、找錢、幫助一個夢想家(導演)控管預算、實踐想法的專業製片實在不多。《九降風》有香港製片與台灣製片,他們是怎麼合作的?

 

林:葉如芬是我在擔任《天邊一朵雲》副導時認識的,後來因此請她擔任《海巡尖兵》的製片。當我拿《九降風》去申請輔導金時,她也掛名製片,等輔導金順利申請到之後,她有四處去幫忙找資金,但沒有下文。恰好那時曾寶怡幫曾志偉在台灣物色可能合作的新銳導演,她看了《海巡尖兵》之後就找我出來聊聊,發現我正在籌備《九降風》,就這樣才搭上曾志偉這條線,葉如芬也跟曾志偉開始談台港雙邊製片的計畫。

 

 

問:您未來是否有興趣接拍以製片導向而非作者導向的商業類型片?

 

林:《九降風》推出之後,我陸續接觸過兩類製片人。一類是看準這個台片新高潮時機而想有所動作,恰好《九降風》也在這個風潮裡,所以會約我出來聊聊;另一類則是因為製片自己喜歡《九降風》,所以約出來進一步聊聊。基本上我主要還是看案子本身對我有沒有吸引力,有沒有感覺還是最重要的。

 

 

問:您說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您個人影響很大,我覺得《九降風》確實可以與《牯》片及《麻將》做出連結,比如撞球店尋仇那場戲。可否談談您對楊德昌導演其他作品的看法?

 

林:《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不用說了,那《恐怖份子》對我的影響也蠻大的。比較奇怪的是《獨立時代》,那是大學時看的,我並沒有特別喜歡,但至今印象還是很深刻。再來就是《一一》,那真的就是經典,我覺得楊導找到了另一種更接近人心的溫暖。

 

 

問:最後一個問題,除了楊德昌之外,有沒有其他導演是您很喜歡的,對您影響很大的?

 

林:太多了,幾乎每個國家都能講出一個。日本就是是枝裕和吧,自從我看了《下一站,天國》之後,就徹底佩服他。還有我也很喜歡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問:這麼說來,您說過《九降風》劇本曾有設定另一個「棒球雨」的結尾,該不會就是從《心靈角落》(Magnolia)片尾那場「蛙雨」得來的靈感吧?

 

林:哈,你這麼講似乎也說得通。

 

 

 

本訪談由於篇幅限制,另一部份將刊載於即將出刊的《電影欣賞季刊》Vol. 137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1012月)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穿越戰爭的容顏

        「老人與貓」觀後感

                                             文/陳燁

如果沒有2001911事件,Mirikitani這個八十多歲的日裔流浪漢,他的生活會不會被紀錄?或者說,大眾有機會看到這個街頭流浪畫家的背後,那關於戰爭與種族、藝術與生命紛亂交錯的時代見證嗎?

 

這個假設是:如果人類有時光機器,可以任意穿梭時空――但對日裔美國人Jimmy Mirikitani這個老畫家來說,過去毋寧是無法承受的重。

 

《老人與貓》(The Cats of Mirikitani)用影像紀錄了一段二十世紀輝煌歷史的庶民回憶,透過鏡頭,導演琳達哈特朵夫(Linda Hattendorf)帶領我們反思Mirikitani生命中的離散與哀愁。即使容顏佈滿風霜滄桑,年邁的Mirikitani仍然以豁達樂天的眼光,審視自己生命中的荒謬斷裂。

 

二十一世紀一展開,恐怖份子送給美國911大禮。原本在街頭流浪賣畫的Mirikitani因緣機巧地送給導演琳達一部驚奇的紀錄片。一開始,吸引導演琳達注意眼光的是Mirikitani的獨特畫風,他愛畫貓咪、柿子和鯉魚,色彩鮮豔繽紛。老畫家在街頭流浪作畫,自得其樂。

 

秋金的九月十一日,世貿雙子星大樓被自殺飛機攔腰衝鋒攻擊,崩塌的建築碎片塵埃瀰漫著紐約市,警察封鎖了很多街道。這使得Mirikitani連流浪的基地都淪喪了。導演琳達因而提供自家公寓角落讓Mirikitani棲身。誰知看著電視新聞報導911事件的Mirikitani竟然痛罵美國政府,這引起了琳達莫大的好奇心,在她關懷的詢問中,Mirikitani慢慢說出了他過往生命中的點點滴滴。192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的Mirikitani,在三歲時被父母帶回日本受教育。成長後又回到美國的Mirikitani,正好碰上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二次世界大戰,由於長相外貌都像日本人,在戰爭中美國人仇日的心理因素作祟,Mirikitani被美國政府關入了集中營,他的所有證件被沒收,還自此與家人斷訊失散。

 

Mirikitani對這段集中營歲月的記憶牢不可滅,不但說出自己所關的集中營編號,還娓娓道出許多人如何受害。他痛罵美國政府對白種人以外的其他種族進行迫害,結果導致911事件人民百姓的無辜受害。

 

這些分析與控訴,讓導演琳達從新調整紀錄片的創作角度。從Mirikitani身上帶著的集中營照片,和他筆下的圖畫,交織著他的回憶,參照對比地讓我們看見了命運操弄的無奈,生存本能的勇氣。

戰爭結束後,從美國各處一路流浪到紐約的Mirikitani,變成沒有任何身分的「漂流者」;儘管Mirikitani也牢牢記住他的社會福利證件編號,卻無從向美國政府有關單位申請發還證件。他的命運因二次大戰而遽變,只能靠著在街頭作畫賣畫,勉強糊口。追隨著影像紀錄,導演琳達透過朋友幫忙,讓Mirikitani重新取回了他的身分,也取得了他該享的社會福利。

 

這部由二百多個小時的影像紀錄,剪接成74分鐘的《老人與貓》,讓我們看到了存活的尊嚴,不論多麼卑微,生命都是上天應許的寶貴禮物,上天不會絕人之路。如同Mirikitani與陪伴他的貓,生命自然有光;也如同導演琳達的善意關懷,才能見證不容抹滅的歷史真實。

小註腳: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於12/6還有最後一場<老人與貓>,嘉義區的朋友若知道台南巡映期間此片佳評不斷,一定也很想趕快買票前來觀賞吧!請盡快上兩廳院購票系統購票囉。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片的奇蹟:導演魏德聖Q&A

                                                                                                                              文/鍾岳明

 

導演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在國內掀起旋風、票房屢創奇蹟,1116南方影展特邀導演魏德聖回到故鄉台南,在一連串的魏德聖作品選放映後與觀眾進行對話。

 

首先,觀眾問及6分鐘的短片〈對話三部〉其內涵為何。魏導表示這是為了讓自己熟悉整個電影製片流程所發想的習作,因此故事內容並不複雜,呈現的是人生的三階段:戀愛、結婚、終此一生。有趣的是,透過聾人的靜默來表達:感情的對話、慾望的對話、人與天的對話,如此更具有想像空間。

 

而《海角七號》的成功,已讓國人對魏導有所期待,關於未來的計畫,魏導表示《賽德克.巴萊》的前製作業已經完成,隨時可以進入拍片階段,不過現在正在思量的是如何去擴張市場、未來進軍國際。他也強調了,擴張市場未必等於讓創作與市場妥協,因此大家可以放心地期待。

 

有觀眾在看完《七月天》之後,對於片中的少年主角想到沙林傑的經典小說《麥田捕手》,對於片中的警察則想到北野武的電影《花火》,並問及阿嬤的角色在影片中是否具有客觀凝視的作用。對此魏導澄清《七月天》在1998年完成當時還沒有《花火》,並解釋一直出現在客廳的棺材與阿嬤,其實刻意逐漸讓他們成為「背景」,正如片中的主角逐漸遺忘父親去世的原因與阿嬤的教訓而誤入歹途,直到電影最後結局才又跳出來成為主題,深具反思意味。

 

至於將來是否有打算以故鄉台南作為題材,魏導回答正在著手改編自作家王文祥的小說《倒風內海》,這即是以400年前的台南為背景,也將會是一部耗費鉅資的史詩電影。影評人Ryan也提問,魏導的作品似乎都與土地人民息息相關,是否經常觀察事物細節作為電影的素材。魏導則認為他的順序恰好相反,他總是先有故事主軸,才有生活的細節。同時,魏導也鼓勵我們,既然已經融於生活當中,自然無須刻意觀察,只要能細細體驗生活,一切都會有感覺,都能成為電影的素材。

 

 

小註腳:魏德聖導演作品選即將在11/30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場次最後一次播映,想收錄魏導過去所有電影的影迷,請把握最後機會吧!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好客」:客家民族誌或旅行家日記        文/鍾岳明

 

 「南方好客」系列是一連串對在地客家文化、族群實地走訪與探索的珍貴紀錄短片,終於在118滿場觀眾的等候與期待下揭開了序幕。國內知名紀錄片導演吳乙峰率領一票年輕導演親自走入田野,從不同的切面與理念攝錄美麗的客家文化,透過紀錄片形式的顯現,在最經濟的時間內帶領我們走入客家人的生命和世代傳承的精神。

 

揭幕首場,南方影展特邀吳乙峰與眾紀錄片導演親自現身會場,向觀眾簡述其拍攝理念。對於本身是客家人或對客家文化有所關注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對土地記憶的緬懷,充滿著懷舊的趣味;對於不熟悉客家文化的觀眾來說,則是一段客家鄉村的特寫和走進客家人群生命與記憶的美麗冒險。

 

在 《啊啊阿公》中,導演陳俊嘉透過線索尋訪了糶糴村熱心撿拾垃圾並免費提供公廁衛生紙的八旬老阿公,他說「我並非志工、也不是環保人員,我不過是自己出去運 動」,勤奮且不求回報的態度,使他成為村中最神秘的名人。影片裡一再出現的「開門」影像,也開啟了阿公收藏多年的記憶。

 

一句閩南人描述萬巒女性的俚語,觸發導演毛致新對萬巒女性尋訪的好奇。《萬巒妹仔》透過早、午、晚三個時間紀錄市場內三個不同女性的生命故事,但是她們同樣讓我們體悟到「不斷勞動是生命很重要的事」。

 

我們都曾經折服於美濃的美麗,但是當地人口外移卻是不爭的事實。兩位正值花樣青春的男女,卻反常地懷有想要長留家鄉的願望,導演黃琇怡的思考「為甚麼他們想回去?」開啟了《春天的對話》。透過劇情化形式的串連,類似於書信或MSN的方式讓兩名原不相識的男女進行對話,傾吐、聆聽彼此心中的願望,同時也讓美濃的好山好水盡收眼底心裡。

 

交通不便的高樹鄉同樣面臨人口外移的窘境,《高樹》導演吳耀東以老中青三段不同的故事描述了農村境況與問題,在客家詩詞的穿插點題下,舒緩地道出高樹美麗的歷史地理和動人的故事。

 

《火庄遊俠》的導演陳博文致力於挖掘「生活裡的客家」,在純樸的村莊裡住著一位不尋常的「浪人」──文俊,他獨特的生活方式與行為作風後面藏著一個偉大的使命,就是接濟當地的所有遊民,也因此被戲稱為「丐幫幫主」。吳乙峰提醒我們:「文俊的生活其實正是社會局的工作」。

 

《阿秋綜藝團》的英文譯名《Tzan-Hui’s Life Show》更能點出題旨,導演蔡一峰表示影片的主角並非道地客家人的阿秋,而是與她相偕多年的丈夫燦輝。客家禮俗經由河洛人的燦輝非線性地延續,道出臺灣本土文化複雜的交織與恢宏的氣度。

 

不論是作為一部旅行家的日記或是一個民族誌的研究,這些用鏡頭寫下南方客家人的紀錄片,不僅帶領我們重新認識美麗的客家文化,也開啟了常民與土地再次對話的契機。

 

 小註腳:<南方好客群像>系列影片可免費索票,請至台南國賓影城南方影展服務台索票劃位,目前<南方好客>系列3~7仍有座位哦!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別推薦首部鄉民史詩大片-《匿名遊戲》

如果你是阿宅,你一定要看,如果你是鄉民,就更不能錯過。史上最激烈的網路BBS戰爭,真人重現鄉民暴動血淚史,對白忠實呈現鄉民精神,鬥智、鬥力,在真實與虛假間,尋找真正的兇手,究竟能不能阻止這一場毀滅網路的大浩劫,而狀況外的新警察、將一切混亂看在眼中的神秘元老、裝可愛不怕噓的網路美少女、烽火交戰激烈的版主與鄉民兩方,誓死捍衛各自的信念,在宣戰的最後時刻與不知來歷的駭客展開搏鬥。隨著一分一秒過去,危機四處潛伏,企圖控制這一切的是誰?而引發所有混亂的陰謀究竟是什麼?在這個超龐大的網路鄉落,帶來希望的是駭客還是站主,瘋狂夜晚的最後決戰。

真相在網路是什麼呢?有圖就有真相嗎?天真無邪的背後潛藏著邪惡的計謀,而安全的代價就是付出更多的混亂與罪惡,毀滅就能改變這個虛擬邦界的腐敗嗎?

張榕容、金勤等人演出,導演以最直接明確的手法,將BBS生活完整呈現,探討人性、罪惡,最認真的鄉民電影。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走到天涯海角 看見生命地圖

文/那那

  記得小時候看了一部宅神金城武所飾演的《天涯海角》,才知道這世上真的有天涯海角存在的,雖然不是海角七號,但是旅行到了與自己過去人生完全不同的地方時,真的能讓自己留下成長的印記,更直白的面對自己、檢視自己。

  不用擔心飛機墜落、不用擔心團費太貴,跟著南方一起去旅行,遊歷各種人生風景,只消一趟影像之旅,就將別人窮其一生的努力瞬間看盡,沒有顛沛流離的動亂生活,卻能在《老人與貓》發現戰爭之下的荒繆人生,鏡頭中的人生軌跡,我們輕易就取得了,不用攀上最高峰,我們仍能隨著《波多西行旅》導演踏上世界最高的城市-波多西,看見高海拔的蔚藍蒼穹,玻利維亞高山的波瀾壯闊,不用化身成梁祝下的蝴蝶,便能循著《昆蟲LIFE SHOW》的視線,經歷一場爾虞我詐的蟲蟲危機,客家的硬頸精神,不用扯彎了脖子,在《南方好客》的熱情款待下,就能不著痕跡的理解,是鏡頭走遍大江南北、傾訴各種我們花一輩子也活不到的人生,甚至是我就這樣過日子的生活,也在導演的剪輯組合下,成了新鮮的視野,留下了數不盡的銘記。

特別推薦-大四喜行程:高海拔天境波多西、神秘中東庫德斯坦、真實紐約LongStay、驚爆24小時昆蟲LifeShow


高海拔天境的美麗與哀愁--《波多西行旅》

旅行的夥伴如果是整個家庭,如果是記憶中美好的旅遊地再訪,那是多麼夢幻且令人欣羨的事。Ron Havilio(隆‧哈維里斯)便帶著妻女,全家人一起造訪當年的蜜月旅行地點-波多西(Potosi,導演網站:http://www.havilio.com/)。

時隔29年,Ron拿著當年和妻子共同拍下的黑白照片,按圖索驥的重遊波多西,海拔4500公尺的波多西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卻也是南美最貧窮的國家玻利維亞的礦產城市,波多西美麗動人的山城景色,與它多舛的命運行成強烈的對比,29年前造訪波城時,拍下的礦工照片,如今再覓幾乎都過了身,蘊藏豐富的礦脈沒有帶給波多西人民富裕的生活,只有為了家計而不得不搶破頭去做隨時都能沒了性命的挖礦工作,波多西是座充滿著美麗與哀愁的山城,女人和小孩守在家中等待著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的男人們,另一方面爭取主權的政治抗爭活動不時發生。Ron在這次的回朔之旅,重新省視家庭與創作,幫著Ron一起採訪拍攝的女兒們,也在這趟旅程中各自產生了不同的心靈成長。對家族來說,這是何嘗幸福珍貴的經歷。

拿著過去拍下的照片舊地重遊,是一種檢視生命、檢視世界的旅遊方式,就像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時,看著同樣一部電影,心境與理解程度都不同了,對於再一次所見所聞的事物,有了豐富層次的視野,再訪波多西,紀錄山城人文風景的工具,從相機變成了攝影機,黑白照片變成了彩色影像,山城依舊優美動人,而她哀傷的故事卻像是找不到終點般,一代又一代的敘述下去。


熱血男子的神祕中東旅--《我的庫德斯坦之旅》

我只能說「橋本大,你好樣的!」完全是個行動派的熱血青年,在某次跨年慶典中認識的庫德族難民-卡贊基蘭一家人,便開始拍攝他們在日本爭取居留權的艱辛過程,就算學校教授阻止,就算學業停止,也要繼續拍下去的橋本大,看見了國家機器在現實之下的無情行動,與捍衛著「全家都要在一起」的卡贊基蘭一家人,無論是橋本大、卡贊基蘭一家人都抵擋不了驅逐令的事實。

後來,卡贊基蘭離開日本後,橋本大也決定直闖土耳其尋找卡贊基蘭一家人,旅程中看見庫德族人顛沛流離的命運、支離破碎的庫德斯坦,而卡贊基蘭一家究竟在哪?一路栽進庫德斯坦的橋本大,讓我們不禁要問紀錄片導演究竟該涉入拍攝議題多深?導演可以探究到什麼地步呢?

對於一個問題,要知道他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做,橋本大憑著傻勁,身體力行的來到庫德族居住的庫德斯坦,對於橋本大在這趟旅程中所獲得的衝擊,就像揭開潘朵拉的盒子,是的!尋找問題的答案時,絕不會是歡樂的遊園地,就是無法預知,我們才會提問找答案,如果早知答案的話,又何必問呢!就算答案能猜測得到,但沒有這段歷程就更不可能揭示答案。卡贊基蘭爸爸最後的淚水,給了這段歷程最好的註解。


真人真事 紐約LongStay--《老人與貓》

紐約是全世界最多文化交融的地方,也是最繁忙的世界都市,在紐約都會一隅,打烊的花攤是流浪漢Mirikitani(三力谷)溫暖的床榻,白天Mirikitani就在這裡或是旁邊的公園,專心作畫,只要有人好奇向他探問時,他總是回答我是畫家,還專業的拿出名片Mirikitani,愛貓的美國女孩Linda看到Mirikitani畫的貓,對Mirikitani產生興趣,開始拍攝記錄Mirikitani,拍攝中正巧遇上了911事件,Linda 的鏡頭忠實的拍攝到911災難發生的一刻,爆炸灰燼所引起的嚴重塵害,再也不適合老流浪漢在紐約街頭露宿,Linda邀請Mirikitani到自己的小公寓居住,此後兩人微妙的情誼逐漸加深,朝夕相處下,Mirikitani過往的人生歲月也漸漸揭開,為什麼Mirikitani 堅持不進入美國的社會安全系統?日裔的Mirikitani為何會在紐約街頭流浪?...隨著老人講述和他的畫,Linda尋找到當年的年輕Mirikitani在遇上日美敵對的二戰時代後那顛沛流離的人生,也解開了Mirikitani只畫貓的原因。戰爭讓Mirikitani失去了家人,他不再相信美國,也沒有歸屬,而911事件與Linda的認識,讓Mirikitani的人生走向了出乎意料的轉變,充滿歡笑和淚水,讓人再次省思戰爭,而生命的出路更是讓人捉摸不到,「人生,就是不斷的在變化中前往」。

 

驚爆24小時傾蟲而出--《昆蟲Life Show》

法國導演放大昆蟲生活,細胞裡沸騰著瘋狂賽車手基因的瓢蟲,在草葉間,不斷尋找他的對手,把天敵蜘蛛編織的網當成了終點線的方格旗,一次次的領著抓狂競逐的蟲子們,衝破終點線,在狂奔到亡命三角之巔,挑戰生死一瞬。

一隻被困在玻璃杯中的蒼蠅,苦思著逃脫的方法,卻被邪惡的蜘蛛盯上,開始一場甕中捉鱉的鬥智角力,只見蜘蛛大人眉頭一鎖,這名市井蒼蠅不簡單...究竟\這玻璃杯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驚人的秘密,是蒼蠅還是蜘蛛能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中,吹起勝利號角?

看似平靜的小村落,一名不起眼的蝸牛,如往常的爬行在石子路上,三不五時相繼擦身而過的蟲子們,竟意外激發起這個性格樸實溫吞的蝸牛,心中的熊熊怒火,蝸牛忍下內心痛楚,開始暗中計畫,誓言要讓眾蟲付出代價,究竟這場驚心動魄的復仇計畫,會掀起什麼樣的腥風血雨、軒然大波呢?

迷路的蜜蜂,遇上了好心的蒼蠅,要協助蜜蜂重返它的甜蜜家園,離開危機四伏的人類房間,這個看似溫馨感人的蜂蠅相助之旅,究竟暗藏著什麼樣的心機與危險呢?

最真實的藍色蜘蛛網,集合實力派昆蟲巨星聯袂演出,張力更勝動物星球頻道,尺度最大、不計形象瘋狂飆戲,要你真正認識蟲子們的七情六慾、現實的昆蟲世界。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同學,該讓您的眼睛作作SPA了~~

別再讓跌到深處無怨尤的股票指數來拉提緊實你的毛細孔,不當的保養偏方,會導致臉色暗沉、表情緊繃、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在阮囊羞澀的年代,追求美麗、追求快樂,我們就要超省錢美白旅行團-荻上直子的透明療癒系旅行電影,幫你紓放壓力,樂活能量大滿載,「一鷗一島」兩種配方任君搭配使用。(編按:看療癒系電影不會讓你曬黑,只會讓你很酥湖)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訪《渺渺》導演程孝澤  訪問、整理/林木材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導演您好,請您簡單地談談自己是怎麼跟電影搭上線,進而走上電影創作的路。

 

程孝澤(以下簡稱澤)我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想過電影會和我有關聯,這好像是一輩子沒辦法躲避掉的事情。我父親以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常有免費的電影招待卷,像成龍的《A計畫》我至少看了8遍,每次看完都覺得好棒。

 

我大學時念的是大眾傳播系,大二去了廣告製作公司實習。當時台灣的廣告製作能力水準已很強,很多光看質感內容,根本分不出這是國外還是國內拍的。而當時廣告預算有的高達千萬,這幾乎已經是某些國片的預算。那時我想著,如果我們拿拍廣告的水準方式來拍國片,那國片就不會沒有人看了。

 

大三時參與學校的實習電視台,有機會製作戲劇類節目。因為那時我和女友分手了,很痛苦難過,就想了一個關於「愛情」的短片,取名為《忘情水》。大意是喝了藥水就可以忘掉失戀的痛苦回憶,最後男主角還很煽情地說:「我寧可在回憶裡痛苦一輩子,也不願意記憶裡沒有妳!」

.............更多程孝澤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調的柔情殺手 爆淚《黑晝記》
山形影展獎之新銳紀錄片導演-許慧如

文/那那

新銳紀錄片導演-許慧如,2003年以拍攝自己與父親的生活故事的《雜菜記》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獎勵賞」。

south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